德国统一,为何是东德并入西德?
1990年10月3日,东德政府解散、宪法失效,原东德的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以各自加入的方式并入联邦德国,分裂了45年的德国再次实现统一。那为何是东德并入西德,而不是西德并入东德呢?
1945年4月30日,二战迎来了决定性的一刻: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市中心的德国国会大厦,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输得比第一次还惨。一战停战时德军还在境外,二战时德国却被外国军队全境占领。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由于这个无条件投降只是由德国约德尔将军,而不是最高指挥官签署的,所以5月9日夜0:16在柏林苏军指挥部,德军陆海空三军指挥官代表邓尼茨再次签署证实了德国的无条件投降。西方盟军的签署人是亚瑟•泰德将军,苏军签署人是朱可夫元帅。
整个德国的命运,完全交给了苏美英三大战胜国。几位大佬最初想把德国彻底拆散,但真等到德国投降后,三巨头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美国说:战后的德国,重工业的鲁尔区和萨尔交给“国际”共管,剩余土地成立五个国家。所谓的共管,就是交给美国控制。
其他几家也不傻,英国说五个国家太多,三个国家就足够了:英国控制德国西北部,包括鲁尔工业区,美国控制德国西南部,苏联控制东部。出于制衡美苏的考虑,英国把法国推到前台。美国为争夺英国的支持,咬牙让出了一部分,英国也让出了一部分,都给了法国。
可无论怎么划分,德国首都柏林都将落入苏联之手。这对英美法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经过多轮扯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各方基本确认了各自的利益划分。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议》,德国除割让给苏联和波兰11.4万平方公里土地外,其余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分区占领德国后,各国在占领区推行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考虑德国的前途时,美国认为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欧洲,当务之急是先复兴经济。
1947年1月1日,美国拉拢英国合并了两国占德区。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二月事件”,出于对苏联的恐惧,大大加快了西方筹建西德的进程,也进一步激化了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苏联连发两份照会,抗议美、英、法单独行动,指责他们分裂德国。
1948年4月,法占区也加入联合经济区。1948年6月,英、美、法三个占领区合并(1949年5月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称为西德)。英法美还把占领的柏林市区合成一块,称“西柏林”,并开始发行货币。苏联为此大为不满,出兵封锁了西柏林的交通。
老大一旦怂了,手下看不到希望,人心各异,队伍就不好带了。美国也考虑过采取武装护送的方式,建立陆地运输通道,但这极可能引发军事冲突,搞不好引爆世界大战。于是美国开辟空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物资(美苏在1946年初签署了一个飞行协议,规定了从汉堡、汉诺威、法兰克福直飞柏林的3条各宽32英里、高一万英尺的空中走廊)。从1948年6月底到1949年5月初,美英对柏林的空运持续了324天,共飞行277264架次,运输了2343315吨物资,代价是16起机毁人亡事故,死亡76人,耗资15亿马克。
之前高举“支持德国统一”旗号的苏联瞠目结舌,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因为西方的反封锁,导致苏占区和东柏林无法获得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原料,企业和工厂大量倒闭,失业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东柏林居民逃亡西柏林的事件频发。
1949年1月,苏联开始考虑解除对西柏林的封锁。5月5日,美、苏、英、法四国达成协议,取消互相封锁,历时一年多的柏林危机结束了。西德已在建国了,苏联觉得再坚持的意义不大,就宣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也就是东德。
西强东弱的格局
德国战前有三大工业区:鲁尔区、萨尔区、西里西亚区,其中的鲁尔区和萨尔区都在西德,西里西亚被割让给波兰,东德一个都没分到。不仅如此,东德仅有的几个工业城市,像开姆尼茨、德累斯顿等,被美国人和英国人直接炸成了灰。
二战中西部的工业是20%被破坏,美国以马歇尔计划,1947年就停止了赔偿性拆设备,西德人均只赔偿了104旧马克;东部地区的工业45%被破坏,而且战后苏联从占领的东部地区拆走设备做为战争赔偿,直到1953年才结束,东德人均赔偿3689旧马克。
西德(联邦德国):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同样超过战前的水平。1950年到1965年,累计投资2281亿美元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保持15年的“莱茵奇迹”。1950至1965年,年平均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3.3%和15.8%。1965年的贸易额是1950年的8倍。20世纪60年代初,西德国民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68年开始被日本取代成世界老四)。
东德(民主德国):总面积约10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600万左右。虽然也引进了苏联模式,从1951年开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一口气提供了3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9500万吨的石油,1600万吨的钢材,850万吨的铁矿和无数其他资源,至于收的费用,骨折价),但也做了德国式的改变,使得经济较为活跃。在1950年代至1970年的生产性国民收入持续翻两番,年平均增长7.2%,一度跻身世界十大工业强国,基本上算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发达的国家了。
我们都知道,约有300万东德人翻越柏林墙进入西柏林,但其实也有100多万人从西德逃往东德。根据西德的统计,仅在1950年到1968年,就有43.5万人从西德迁居东德。1954年一年,就有7.8万西德人迁居东德,其中包括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一家人。即使是1989年,还有上万名西德人进入东德。
西德的工业水平和人均GDP一直高过东德,是事实,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不惜牺牲性命也要穿过边境。但西德劳动力过剩,失业率普遍偏高,内部发展不均衡,城市中还有大量贫民,生活并没有那么优越。而东德几乎不存在失业的说法,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提供免费医疗,教育,住房等。
东德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改革发展模式,通过对科技人才培养、关键工艺的研发和发挥联合企业的骨干作用,不断加速科技进步、更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已高于意大利,与英国持平,每一千个东德人中,就有148辆小轿车,408台电视机,425台冰箱,按照三口之家的分布,几乎是一半的家庭都有车,每家都有电视冰箱。到1989年,东德人均GDP约11494美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排名第一,这硬件条件和生活水平是不错的,同期中国人均GDP只有可怜的310美元,我们家里能有台电视机看就不错了。所以说,东德经济并没大问题,但最后还是被西德给“吞并”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东风无力百花残
二战后,东欧各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战后初期恢复发展经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注重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忽视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模式,到后期各种弊端显现出来。
东欧剧变的时候,对东德来说是极度恐慌的,国家只能向兄弟西德靠拢。在恐慌之下,东德百姓也被鼓动起来,不断游行示威,使得东德政局极度不稳,政府不断倒台。西德总理科尔1989适时抛出了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美国和法国对德国统一持开放态度,英国担心德国统一以后,实力再次增强,欧洲均衡状态可能会被打破,开始是反对德国统一的,但实力有限,最后也不坚持了。苏联在东德境内拥有15万驻军,如果没老大哥点头,西德能“吞并”东德吗?
苏联对德国的统一并未强烈反对,但对其继续留在欧共体和北约内无法接受。为了能说服苏联支持两德早日统一,西德打起了经济牌。德国总理科尔决定向苏联以优惠的价格供应5.2万吨牛肉罐头、5万吨猪肉、2万吨黄油、1.5万吨奶粉和5000吨奶酪。在此之后,德国政府决定为向苏联提供的总额50亿马克的贷款担保。除了这一大笔钱之外,德国还承诺不再诉求普鲁士的龙兴之地,柯尼斯堡的领土主权(今加里宁格勒)。
德国的示好使苏联认识到一个统一的德国对苏联也没什么坏处,1990年3月立陶宛、爱沙尼亚宣布独立,5月拉脱维亚也宣布独立,此时戈尔巴乔夫急需西方国家的支持,美国和西德趁机向苏联施压,戈尔巴乔夫基本上已经接受了德国加入北约的条件。
苏联不支持,人民不支持,那东德政府还能咋样?1990年5月18日,东德与西德签署国家条约,条约规定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完全放弃了货币、财政、经济和社会政策主权。西德资本家们握着餐刀(托管局),磨刀霍霍。
7月1日,东德马克退出流通,西德马克成为两德的共同货币,按照东德马克现金1比1、银行存款2比1(平均汇率1.83比1)兑换,而统一前东、西德马克汇率是多少呢?至少4.4比1。东德老百姓好像占了大便宜,殊不知葫芦里下了猛药。
10月3日,东德正式并入西德,东德的宪法、人民议会、政府自动消亡。德国政府迅速成立“前东德罪行调查组”,对前东德领导层进行调查清算,大批前东德领导干部被拘捕受审。搞定中高层,基层的也不放过,继续清洗前东德留下的九十万干部和公务人员,除了少部分人员被收监,预计开除了60-100万人。
1990年3月1日,东德人民议会通过决议,成立托管局,对东德国有企业实施托管,代表全体东德人民行使国有股权,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转变经营方式,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如果真这样干,西德资本家不是白辛苦了。私有化,必须私有化,不然怎么能体现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1990年7月1日,兑换了西德马克的东德人民沉浸在兴奋、激动、狂喜之中。然而到了1991年开春,工业产值下滑了40%,大批企业出现经营苦难,被迫关闭。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以1比1的汇率兑换西德马克,原材料和人工等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是原来的四倍,生产怎么承受,消费者又怎么买得起?
东德有一座叫沙芬施泰因的小城,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电冰箱制造厂DKK。 DKK制造的电冰箱,不仅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享有盛誉,产品甚至出口西方。在1990年,DKK依旧保持着极高的生产效率,一个车间一天的生产量为5600台冰箱组建,整个工厂5500人,基本上每25秒出厂一台冰箱。
DKK电冰箱生产成本折合成西德马克是82,卖到西德是140,能净赚58。而当货币兑换后,生产成本变成了380西德马克,还卖140,净亏240,那还造个鬼,不是等着破产。
货币兑换后,西德商品疯狂涌入东德市场,西方货占到了东德商品供应量的85%, 70%企业员工失业。到1991年,原东德地区己有近80万失业者,200万半失业者,失业者中竟还有2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
在托管局出场之前,前东德的国有资产庞大,拥有大中型联合企业8000多家,商业单位超过2万个,总价值约6500亿马克。
托管局对生产企业分解和改组,评估分类和重组后,东德6500亿的资产,才卖了可怜的760亿,而全部费用开支3320亿,其中原企业债务990亿,环保支出430亿,清算和包装企业支出1530亿,其他支出370亿,巨亏2560亿。
从1990年10月至1991年10月,是企业购买的高潮,购买者主要是西德企业家。时至今日,德国的大企业西德几乎占了9成。同时,失去了苏联的廉价资源,企业竞争力下降;失去互助会的广阔市场,商品输出地没了。效应叠加之后,让本就竞争力不强的原东德产品,在西方市场备受歧视。
在两德统一后的德国政府,不得不为东德地区提供每年一千亿欧元的补助。对于如此丰厚的补助,西德居民自然不会答应,毕竟补助大多出自西德的纳税人。哪怕西德居民对同胞再慷慨,也经不住持续多年经济输血。
拿失业率来说,德国东部的失业率为7.1%,远高于西部地区的5.1%。尽管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少的东部新联邦州已在经济逐步追赶上西部,但大部分的东部地区仍然是所谓的“弱势”区域,其GDP水平仅是西部地区的50%。
经济社会不景气、就业市场竞争大……现在资本主义世界慢慢浮现出来的问题,在本就基础薄弱的东德更是显著。而计划经济的高就业率和低贫困率,让不少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们怀念不已。
毫无疑问,一个团结的德国,无论对于东德还是西德来说,都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不过要缓解焦虑,估计还要等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抹平曾经的不平衡。
往期文章:
东亚正变成“火药桶”,谁该对此负责?
商鞅之死,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